心理咨询

成长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浅析《三个傻瓜》中影响成长的家庭因素

来源: 添加日期:2015-05-11

 

2015年5月11日 08:04 阅读 9 新浪博客

                                                                                          张霖维

           杨眉注:这篇电影分析,同时也是写作者个人成长经历的分享,非常值得分享。

 

    每次谈论到成长这个话题,我总是会在第一时间里想起《三个傻瓜》这部影片。因为这部影片几乎算得上是一本关于成长的百科全书——在不到三个小时的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在各种各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人的不同人生:从一出生就担负着父亲所寄予的“将来一定会成为工程师”的厚望的法罕,在对于贫穷的极端恐惧中成长起来的拉加,因父亲中风而无法顺利毕业最终选择自杀的乔伊……这些人物是如此的真实,真实到我能完全肯定身边的确存在着这样的一群人。

 

       同时,这也是唯一一部我每年都会重新看一次的影片,因为它能让我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产生极大的共鸣——我从《三个傻瓜》中学到的第一课是“心很脆弱,所以我们要学会欺骗自己的心,告诉它‘一切顺利,伙计’”,这在心理学上其实就是一种简单的自我暗示,但它对于我保持自身的认知平衡,消除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在那之后,我很快又上了关于独立思考的一课,电影的主人公兰彻教会了我如何受教于自己而不仅仅是受教于他人,我开始试着摒除外界纷杂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回答,这样的习惯使得我减短了处于自我同一性混乱时期的时间,在大多数时间里保持着对自己是谁和想要做什么的清楚认知。‘

 

最近一次重新观看这部影片,又让我注意到了一些曾经未能关注的东西——家庭对成长的影响。影片中三位主人公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使他们成长为了三个在性格、学识、理想等各个方面都不一样的人,所以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想通过《三个傻瓜》这部影片来探析影响三位主人公成长的家庭因素。

 

一、   法罕的家庭:专制与伪装

“我出生于1978515日的下午,516日我爸就宣布‘我的儿子将会成为一名工程师’,我的命运之戳就此盖下,至于我想做什么,从来没有人问过。”这是影片开端,法罕关于自己父亲的叙述,从这么一段简短的叙述中,我们大概能推断出对于法罕来说,父亲就是那个“重要他人”,所谓重要他人即是指生活中对我们最有意义的人物,本质上来说,缺少重要他人,人格就不存在。[1]法罕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他父亲影响的,无论是他的性格,还是他现在就读的大学,或者将来从事的工作,都是按照他父亲的计划按部就班地走着。在这种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模型下,法罕变得唯命是从,如果没有好友兰彻的提醒:“你一直都在伪装”,法罕也许永远无法停止这种与父亲的恶性亲子关系。

 

所以我将法罕与家庭的基调定义成为了专制与伪装,父亲控制着法罕的一切行为,法罕通过伪装自己来完成父亲替他安排好的人生。这种伪装其实是自我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合理化,即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或实际上站不住脚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情感、行为或动机辩护以使其可以接受。[2]法罕一直用“父亲牺牲了自己的享受来换取我的未来”这样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父亲安排的一切,不做任何反抗,使得他浪费了5年时间来做一件自己根本不喜欢而且也做不好的事情。

 

但纵观整部影片,你会发现法罕的父亲并不是一个完全专断听不见孩子意见的父亲,法罕与父亲之间真正缺少的其实是沟通。就拿影片中的一个片段来举例说,法罕真正的爱好是野生动物摄影,他明明知道自己可以做一个出色的摄影师,但迫于父亲的压力只能成为一个糟糕的工程师,在好友兰彻的帮助下法罕得到了去给最喜欢的摄影师当助手的邀请,所以这次他终于突破了自己与父亲进行了一次深入地沟通,他说“爸爸,你的感受对我很重要……以前我什么都听您的,这次,就让我听自己的心吧。”而父亲最终也选择理解儿子。通过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到亲子关系中沟通有多么的重要,很多亲子关系中出现的问题实际上都是可以通过沟通避免掉的,解决专制型教育模式的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加强父母与子女的沟通。

 

二、   拉加的家庭:贫穷与恐惧

相比法罕的家庭,拉加的家庭显得更加不幸:父亲中风在床无法带来任何收入,还有一个因为拿不出嫁妆而无法出嫁的姐姐,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全都落在了拉加的妈妈身上,所以对于拉加来说,母亲充当着那个重要他人的角色。但如果拉加的母亲是一位像岛田洋七的超级阿嬷一样即使是在物质匮乏的日子里,也总能让家里洋溢着笑声和温暖的人,拉加就不会对贫穷有如此深的恐惧,但不幸的是,拉加的母亲总是在一遍一遍地抱怨着家庭的贫穷。

 

影片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拉加带着他的两位好友去家里吃饭,拉加的母亲当着拉加和他朋友的面,开始不停地抱怨:“你姐姐已经28岁了,要辆车做嫁妆。如果你不努力学习,努力挣钱,你的姐姐怎么嫁的出去……秋葵现在每公斤12卢比,花椰菜10卢比,如果你被学校警告,我们将来吃什么……如果我不跟儿子抱怨,那我还能跟谁抱怨去”,这些话让拉加感到无比的尴尬。在这之后拉加向朋友们袒露心声的时候说“我需要一个好分数去换取一个好工作,我有一个家要养,我姐姐嫁不出去,因为男方要一辆车当嫁妆,我妈妈五年了都没有买一件纱丽服……我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父母希望我能结束他们贫穷的生活,那让我感到惧怕”。从拉加的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贫穷给拉加带来的是巨大的压力和恐惧。

 

所以我将拉加与家庭的基调定义成为了贫穷与恐惧,拉加的成长过程中一直在害怕,怕自己的姐姐嫁不出去,怕家里会没有吃的,怕妈妈穿不上新衣服。不知不觉中母亲的反复抱怨贫穷这件事对于拉加来说已经足够造成微小精神创伤了,这是德国一位叫诺·佩塞施基安的心理治疗家提出的概念,他指出:“小事情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最终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它们长久地自我积累,直到潜在冲突变得具有突发性。”微小精神创伤对人心理的消极影响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不能对其掉以轻心。[3]如果没有好友兰彻的提醒,拉加也许永远都不会觉察到自己其实一直生活在恐惧之中。

 

通过拉加与家庭的关系,我们要明白的是贫穷本身其实不是问题,但当贫穷使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无时无刻都处于恐惧中时就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老一辈的父母因为年轻的时候经历过贫苦的岁月,所以当他们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无意识的将这种对于贫穷的恐惧传递给下一代,对贫穷的恐惧的代际传递比贫穷本身更加可怕。所以父母要注意对儿女采取适当的富养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富养与金钱无关,而是让孩子的心富起来——这意味着父母要赋予孩子自信、自强等强大意志;父母要不断开阔孩子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内涵。[4]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富足的生活。

 

三、   兰彻的家庭:自由与独立

影片最初大家都以为主人公兰彻的家庭十分富裕,所以兰彻成为一个各方面的全才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到了影片最后,才发现原来他只是一个富翁家园丁的孩子,因为热爱学习而被派去冒充富翁的儿子上大学,毕业后文凭归富翁的儿子所有。影片中并未对兰彻的家庭环境做过多的介绍,但我们能从兰彻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各方面推测出他的成长环境应该是相对自由和轻松的,因为富翁只是要求他拿到文凭,并不在乎过程,所以兰彻有充分的自主权决定自己要怎么学、学什么,这样的成长氛围使得兰彻养成了独立思考、不盲目从众的好习惯。

 

所以我将兰彻与家庭的基调定义成为自由与独立,兰彻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是自由宽松的,所以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寻找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很幸运的是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找到了。这种模式的家庭环境对于孩子在成长中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实物十分有利,也容易培养出孩子的独立意识和创造力,电影中的兰彻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关于兰彻的成长经历,我们还能看到如何完成自我教育的一方面,所谓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以及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的要求,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促进自我发展的活动。[5]兰彻在成长过程中虽然缺少了一些来自父母的教育,但他通过自我教育,形成了非常正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使得他在后来遇到一系列困境的时候总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有一个著名的说法:“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在我自己特定的世界里抚养他们,我将保证随机选出某个孩子,并训练他变成我选择的某类型的专才——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乞丐和小偷,而不管他的能力、爱好、倾向、才能、职业和祖先进化的程度。”[6]

 

这样的说法过于绝对,我并能不完全赞同,但其中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儿时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加上对影响三位主人公成长的家庭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对于一个人来说可能是最重要的地方,因为我们从一出生就在这里成长、生活和学习,经历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些阶段,并在这些阶段中形成一些将会影响我们一生的核心特质。好比一颗种子,如果没有一片肥沃的土壤让它容身,即使有再灿烂的阳光和再充足的雨水,它也无法成长成为一棵参天的大树。所以,成长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