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要闻

特写 | 走进北大红楼 感悟五四精神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中国纪检监察报 添加日期:2019-04-22

图为北大红楼外景。梁长义 摄

  在北京五四大街上,有一座用红砖、红瓦砌成的老式建筑。从这座楼前经过的行人,常会放慢脚步,对它频频回望;也有很多人专程从外地赶来,对之久久凝视——它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是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基地。人们把它叫做北大红楼。

  从踏入红楼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静谧。红楼始建于1916年,落成于1918年,其前身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在这座历经百年的建筑中,蕴含着许多生动的时代影像和深厚的历史记忆。蔡元培在这里引进了崭新的大学教育理念,奠定了北大的传统和精神;李大钊在这里潜心研读马克思主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鲁迅结缘红楼,在此授课6年,他设计的校徽,至今仍为北大沿用;毛泽东第一次来北京时,租住在离红楼不远的吉安所东夹道7号的3间北房里,他在北大图书馆任图书馆助理员,每天往返于红楼与住所的小夹道上。

  2002年,红楼改名为“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正式向社会开放。目前,对外开放的参观区分红楼旧址一层和院内平房展厅两部分,复原了当年的李大钊办公室、毛泽东工作过的阅览室以及学生教室等。楼里棕红色的木质地板,走上去有“咚咚”的响声,虽已时隔百年,但仍光洁可鉴。

  从一层走廊走到东侧北端,是新潮社活动室的旧址。室内桌子上、架子上满是写着口号的白布条幅,地上还散落有大量笔纸与传单。“这里是复原的新潮社旧址,是根据回忆录和五四学生游行的照片制作出的‘五四前夜’场景……”在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党办负责人马海亭的讲述中,五四前夜的紧张场景历历在目:学生们连夜手书3000多条标语,桌上摆放着游行的应用之物,铁皮喇叭、水壶,学生罗家伦就站在这张桌子旁匆匆写就《北京全体学界通告》,发出“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的呼声……

  1919年5月4日,北大学生就是从红楼后的民主广场集合,走向天安门广场,从而爆发了影响深远的爱国运动。“为雪心头恨,而今作楚囚。被拘三十二,无一怕杀头。痛殴卖国贼,火烧赵家楼。锄奸不惜死,来把中国救。”年轻学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刻站了出来,用直接行动和牺牲精神将启蒙知识分子反封建反专制的思想付诸行动。当天被捕的北大学生之一杨振声在回忆文章中写道:“5月4日是个无风的晴天,却总觉得头上是一天的风云。”鲁迅先生在1919年5月4日的日记里,用一个字来描述北京的天气:“昙”——乌云密布的意思。怀着心中的“乌云”,学生们从红楼到天安门、东交民巷、赵家楼,一路的愤怒,一路的呐喊,一路的激情演说——喑哑的中国终于发出了声音。

  从此,革命的种子播下了,北大红楼成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重要阵地。此后百年间,人们从未停止对五四运动的纪念。这场运动中的先驱们“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的历史抉择,其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也烛照未来,成为当代中国的宝贵精神财富,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走在红楼的庭院里,看着红楼的每一寸土、每一块砖、每一片瓦,似乎更是写满无尽的记忆——那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民族精神,那是“还有后来人”的坚定信念,那是永远心系人民的矢志不渝。红楼里,有不少青年学生正在参观,入口处的留言册上,记录了数十页的参观者感想。有到访者留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接过五四火炬!”还有人留言,“百年传承,今日到我,激荡未来,壮志在我,青春万岁,强国有我!”

  “红楼飞雪,一时英杰,先哲曾书写,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几名来参观的北京大学学生,在红楼前唱起了歌曲《燕园情》。他们表示,“红楼见证了五四青年一代的灿烂青春,尽管北大早已搬到中关村,与燕京大学合二为一,但能在这座红楼里深切体会到五四精神的感召,深切体会到五四运动倡导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重大意义。”他们激情燃烧的脸庞,让人看到了五四精神在当代激荡起的青春韵律。(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郝思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