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系以师德师风、教风学风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来源:artadmin 添加日期:2018-05-28

  自2013年艺术设计系探索工作室人才培养新模式以来,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已成为艺术设计系的专业教学特色之一,历年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设计专业人才,在社会服务、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工作室制几年来的实施,也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专业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暴露的问题都是硬骨头,这就需要有人站出来,谋创新、带好头。

  艺术设计系乘着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的东风,把党建与系部作风建设相结合,以狠抓师德师风促优良教风学风,难题党员先做,硬骨头党员先啃,以党员教师带头引领全体教师,在工作室制改革的基础上再谋创新。通过“四有”好老师座谈、每日晨检、学生座谈反馈等对老师进行了检查督促,对涉及本系的教学事故进行了通报和处理。老师们树立了深入教学一线、勇于建功立业的信念。

措施一:形式创新,在考核评价上做文章

  工作室模式的教学改革给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一方面工作室学生完全投入业务学习而忽视综合素质提升,另一方面非工作室学生因失落而导致的厌学情绪和抵制情绪日益凸显。

  工作室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环境现对于传统教学更加类似于实际设计公司,而接触的设计项目也包含了大量的真实商业项目,因此传统考核方式已经不能适用于当前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实施晨课、周记、月考、季赛的全程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特别是新设计的季赛模式,工作室在项目化教学中按季度组织方案设计竞赛,把学校周边即将开盘的小区不同户型作为工作室教学内容,设计方案由工作室老师和学生代表作为参赛人进行现场汇报,并组织邀约即将装修的业主作为评委,对工作室团队的设计方案与创意进行现场评分。通过方案设计竞赛,促进工作室教学更准确贴近市场需求,既为学生就业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业主评委提供了多种设计思路的装修方案选择。通过比赛活动,明显调动了各工作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更好检验出教学中存在不足之处,强化了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专业学习兴趣,得到全系师生的认同。

  而作为非工作室教学的平行班,为提高教学效果,改变以往学习积极性普遍不足,整体学习气氛不浓郁的情况,本学年度艺术设计系也对考核方式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两个支部书记亲自上阵,在各专业的平行班,全面推行“以展代考”,以举办课程作品展,并进行现场答辩评分的方式取代传统的笔试与作业评分。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带领同学做手工、做设计、做展览,提升了学生学习动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目前,“以展代考”考核制度已初见成效,各平行班学习气氛有了全面的提升,学习纪律大为改观,在考勤纪律上有明显的体现,以往爱旷课的、爱睡觉的学生不见了,多了一群爱动手、爱思考的学生。

措施二:素质培育,在立德树人上做文章

  在前几年的教学中发现,工作室学生普遍存在完全投入业务学习而忽视综合素质提升的现象,不愿意参加教学活动外的一切学生活动,工作室导师一般对此也没有重视。针对这一问题,艺术设计系一方面约谈工作室师生进行思想宣传。另一方面,课堂内外双向联动,通过合理的活动设计与组织,将专业学习与素质培育活动有机结合,达到共同促进。

  在本学期,艺术设计系在各专业工作室和平行班全面推动“以赛代练”,一方面鼓励教师将职业技能大赛、各类专业设计竞赛、挑战杯等专业竞赛内容作为课程项目选题,带领学生集中参赛。另一方面,为补充社会竞赛的不足,在全系范围依托党总支创建的“梦想设计师”系列学生文化活动,开展了“一图尽览十九大”海报大赛、“看图说话——我印象最深的总书记的一句话”图文设计比赛、“未来中国”建筑模型设计比赛、“母校的画像”手绘设计比赛等多个政治思想教育与专业水平评比结合的赛事。工作室导师直接以各级比赛题目作为课堂作业选题,指导学生进行参赛作品的制作,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有意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其中。

措施三:打破隔阂,在班级交流上做文章

  自实行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以来,二年级以后自然班被划分为工作室和平行班,由于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不同,工作室与工作室之间、工作室与平行班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各方面都存在一定隔阂,不利于系部的健康发展。针对这一情况,艺术设计系设计实施了多条应对举措。艺术设计系党总支专门建立了辅导员工作室,安排专人组织带领学生以拓展训练、特色学生活动等方式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工作室学期考核和年度考核由原先的个工作室单独考核改为同专业全体工作室联考,工作室导师共同出题,共同考核,学生集体答辩。毕业班的毕业设计展和答辩往年工作室学生都是单独进行,自本年度起要求工作室学生与平行班学生一起进行,在展览个环节中加强与平行班同学的交流。

  通过以上措施,艺术设计系力图逐步改变工作室教学模式改革中出现的各方面问题,进一步全方位提升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为学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作出贡献。